查看原文
其他

4岁孩子的“小社会”,成年人根本不懂......

Mina 顶思 2021-11-13

经历“糟糕的2岁”、“可怕的3岁”,4岁的孩子们来到心智发展的关键期。他们开始更善于表达,社会意识也开始萌芽。顺理成章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成了“早教”的重点关注对象,社会交往能力,领导力,学习力,表达力.....似乎样样都需要通过成人介入来进行所谓的“科学培养”。


然而,大人们很快被现实“打脸”:孩子们并不买账。澳大利亚经典幼儿纪录片《4岁小孩的秘密生活》用真实的镜头展现了 4岁孩子世界里的游戏规则——“很多东西我们都会,很多事情你们不懂”。


文、编 |  Mina



幼儿行为观察类节目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观众欢迎,对此不同国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曾经推出过大量作品。从国内为人熟知的“爸爸去哪儿”系列,到BBC、Discovery探索频道出品的婴幼儿行为揭秘类科普作品,都反映出成人对于孩子们的世界始终抱有好奇。


本文选取的幼儿观察记录片《4岁孩子的秘密生活》来自澳大利亚,一群4岁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各种行为被真实地记录下来。与此同时,节目组也制造了一些有趣的情景与实验,引发孩子们做出了一系列有趣且并出乎意料的反应。


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,观察他们如何与人相处,管理情绪,如何建立边界与规则意识,我们会发现,很多时候,只要我们给孩子时间,大多数的问题他们都可以“自行解决”。


惊不惊喜?意不意外?


01

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


虽然纪录片中的孩子们性格迥异,但4岁的他们都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,同时也能够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。研究表明,从1岁起,婴儿就已经可以捕捉到他人悲伤、沮丧等负面情绪。而在4岁心智发展的高速期,这一特征更加明显。


可爱的Freya总是开开心心惹人喜爱,但她的软肋就是“输不起”。她拥有很强的胜负欲,但对于如何接受失败,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。



一次游戏比赛中,小朋友们被分成了红蓝两队,任务是完成一系列的小型障碍挑战赛。获胜的一队会收获一条神秘的“隐形狗狗”作为奖励。


比赛开始之前,Freya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竞赛的担忧,她对队员和裁判员的老师都表达过:“我不是一个善于比赛的人,我可能不行。”



刚开始一切都算顺利,红队的队员也处于暂时领先的位置,不过轮到Freya的时候,隔壁的对手爬得飞快,把她远远甩到了后面,外加上比赛过程中Freya不小心磕到了手肘,不出所料,她开始哇哇大哭。比赛不得不暂时中断……



待Freya情绪稳定之后,比赛继续。其他的小朋友先后完成了比赛,但很遗憾蓝队成为了冠军,而红队失败了。


比赛结束之后,Freya心情低落,一个人走进“温馨小屋”疗伤。4岁的她,此时选择一个人独处,来慢慢消解自己的情绪。


而其他的小朋友,无论是蓝队还是红队,都把Freya的悲伤看在眼里,他们自发来到小屋,用各种各样的方式,想让他们的小伙伴好起来。


“你怎么了呀?是不是不开心?”

 

“我今天要去买一个独角兽蛋,你想要去看看吗?”

 

“你需不需要我在这里陪陪你啊?”



观察专家指出,4岁的孩子们除了能够敏锐地觉察出他人的负面情绪,他们也会非常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具备愿意帮助他人走出阴霾的能力——同理心与帮助他人的意识强烈。


男孩们站在门口主动询问,女孩子则选择坐在她的身边,而Freya此刻只想静静。她支走了这些小伙伴,并跟他们说“我想自己待一会儿”——看得出来,她似乎正在努力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。


孩子们没有再坚持,决定让Freya自己消化——在他们的世界里,给每个人空间,很重要。


小屋外的孩子们在玩,小屋内的Freya安安静静。这样的局面被极富创造力的Rafel打破了。



也许因为爸爸是程序员的缘故,Rafel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颇具“逻辑思维”,他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:只有蓝队可以享受胜利的“成果”,而红队不能。如果让Freya变成蓝队成员,问题就解决了。而蓝队与红队的判断方法,在于帽子的颜色。


“是不是只有蓝队的成员才可以在这里玩?”Rafel与同伴确认着游戏规则。

 

“对的。”对方给予了肯定的答案。

 

“明白了。”Rafel立刻拿着蓝色的帽子向Freya走去。

 

“Freya,你带上这顶蓝色的帽子,你就是蓝队的队员了,这样你就可以玩了。”Rafel对她说。



Freya喜笑颜开,观察专家们则充满惊喜:“这不仅是创造性的思维,同样也是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。”


可见,如果给孩子们时间,他们一直在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

02

有“领导力潜质”的孩子


犹如成人社会,孩子们的世界也会因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而或主动、或被动的形成不同的角色定位,有的人是小可爱,走到哪里都会人见人爱;有的人天生富有责任感,有担当,也会顾及他人;而有的人则会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,对他人的感受并不敏感。


如果要从这些小孩中间找出那种具备“领导力潜质”的孩子,“规则男”Tag,“小硬汉”Louis,以及“女霸王”Amelia,都是会被看到的孩子。



在团队合作的游戏中,Amelia与Tag被分到了同一队,而Louis则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组成另一队,两个团队比拼谁会叠出更高的火箭。


比赛开始后,Louis身体力行,先行承担了“建造”的重任,身高并不占优势的他主动、快速地搭建起了火箭的框架,其他小朋友顺势配合,指令传递简洁明了,大家配合得相当默契。



而另一边,Amelia和Tag还在为“谁是老大”争论不休。Tag想抓紧时间快速行动,而Amelia则更在乎谁站在最前面,在她的认知里,貌似这样才有资格做老大。



其实,Amelia和Tag的“梁子”很早以前就结下了。


03

分享取决于每个孩子的意愿


在一次手工课上,孩子们需要共用粘贴来装饰自己的美术画,“霸道”的Amelia一把从男生手边把公用的材料占为己有。这一切被Tag看在了眼里。



“这是公用的粘贴,你不可以自己用。”Tag率先站出来“主持公道”。

 

“我是想拿来给女孩们用的。”Amelia回答道。

 

“大家的东西就是不可以占为己有。等你们上小学了,就会知道把东西独占是很不好的。”Tag“语重心长”地说。

 

“可是现在是幼儿园呀?是不是啊?哈哈哈……”Amelia和她的小女朋友哈哈大笑,让Tag非常不爽。


更令Tag不能接受的是,两个女孩还在他的面前“取笑”他的表情,并以“点兵点将”的方式把最后一个粘贴给了别人。这把Tag彻底激怒。



不过,在Tag暴怒之后,Amelia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,主动问Tag需不需要帮助。“受伤”了的Tag自然选择了拒绝。


在幼儿行为观察专家眼中,4岁的孩子们其实已经非常了解“分享”的概念,但愿不愿意分享,则取决于每一个孩子自身的意愿。当有人不愿意分享的时候,认同分享的另一方,会觉得非常不公平。


04

善意的“撒谎”,令人意外!


观察专家们还特意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场景,来观察这些孩子的行为心理。有些场景中,孩子们的确“撒了谎”,但孩子们不说实话的原因,往往跟成年人预想的有着很大出入。


“我之所以这样做,

是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公平”


一天,“魔术师”Flynn被老师单独叫到一个神秘的房间,桌子上摆着饼干盒和金属工具箱。老师让他做选择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饼干盒。因为他说盒子里是饼干,要想吃饼干的话,当然要选择这个。


但是,当他打开盒子以后才发现,饼干盒子里装的是金属螺母;而打开金属工具盒之后,则是满满的诱人的饼干。


老师问他的感受,Flynn哈哈哈地笑着,并没有说话。有着“魔术师”经验的他,觉得这就是调换的把戏。自己也被这种小伎俩“耍”到了。



“现在,老师让你去叫Freya进来,你可以把这里的情况讲给她听。”老师跟Flynn说道。


在Flynn之前,已经有其他的小朋友参与了相同的观察实验,有的小朋友选择如实讲述所见所闻,有的小朋友只是叫小伙伴去找老师而已。


观察专家此时也觉得,小朋友们的行为无外乎是关于“分享”与否:自己没有得到饼干,如果已知了获取方法,TA会不会愿意让接下来的伙伴获得奖赏。


Flynn此时跑到了Freya的面前,说道:


“老师叫你现在过去,你记住,饼干盒子里是好吃的饼干,而红色的工具箱里是金属螺母,你一定要选择饼干盒,这样就会吃到饼干啦!”


Flynn的做法令专家们大吃一惊。



事后,栏目组问Flynn为什么这么做,他天真地回答:“因为我没有拿到饼干,我这样说了之后Freya也不会拿到饼干,这样大家都公平了。”



“我们确定,这是一场意外。”


另一场实验是,活动教室的房顶上放置着一张巨大的网,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各种好看的彩带——这是晚会派对上需要用到的大型装饰,网的低端连接着一根长长的丝带,小朋友们可以轻而易举碰到。


老师请几个小朋友进到活动教室来制作手工,并叮嘱他们千万不要去拉动彩带——显然,这是一个关于“自控力”的实验。


Ryan和 Amelia最先来到了活动教室,两个人起初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边做手工边聊天,但时间一久,两个小朋友就感到了一些无聊。



“你去把那个彩带拉下来吧,我不会告诉老师呦。”Amelia怂恿着她的小伙伴。


Ryan默不作声,神情紧张。显然他很清楚这里的规矩。


胆大的Amelia时不时在丝带周围转啊转,在“规则”和“禁忌”面前来回试探。之后也开始动手抓彩带,但只是轻轻地拉了几下。


这时,Flynn也进到了活动教室,当“小鬼头”魔术师遇见了“女霸王”,两个乐于突破边界的小朋友反复试探着彩带,直到Flynn一不小心成为了那棵“最后的稻草”,一次轻轻地试探,气球倾斜而下。


“乖宝宝”Ryan在一旁看到傻眼。



Flynn闯祸了,他迅速躲到角落的柜子后面,似乎躲起来就可以掩盖“罪行”,嘴里一直说着“这是意外,这是意外。”


Ryan惊掉了下巴,然后跟Ameilia说:“Flynn把气球弄下来了。”


“没有,没有,这是一场意外!你们一定要告诉老师,这是意外!”Flynn着急了,“你们一定不要告诉别人。”但另外两个小朋友没有回应。


不过,有意思的情景发生了。Amelia主动叫来老师,报告说:“我们这里发生了一场意外。”——三个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表示,这是一场意外!


“我在教室里走着,走着走着忽然一声巨响,网子破了,气球就都下来了。”Flynn事后绘声绘色地描述。


4岁小孩子的“谎言”,有些时候是担心大人们责怪,有些时候则出于对朋友的保护。



结语


处于3-4岁阶段的孩子们,正在逐步建立如规则、道德约束等“边界意识”。他们既对规则充满“敬意”,但有时又对试探边界乐此不疲。他们已经被成人教育了需要遵守规则,诚实守信;但另一方面,孩子的独立意识也正在觉醒。约束与听从内心在这个时期经常冲突,这个时候,适度的引导是必要的。


不过,这些小朋友的行为也在告诉成人,很多情况下的表象,都有着孩子们的思考逻辑。


*图片、视频节选在纪录片《4岁小孩的秘密生活》

观看链接:
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At411b7Sr?p=2


欢迎投稿:

topmedia@topschools.cn

往期精选

触目惊心!一款网络游戏引发的罪与罚……


超80%的孩子不知钱从哪来?缺失的财商教育正在毁掉一代人......


BBC追踪这些孩子33年,记录了英国寄宿学校残酷的真相……


他乡的童年:最理想的幼儿教育,是不是长这样?


如何立足“母语”,做“为儿童全生活着想”的语文教育?


顶思资源库

研究报告

专业发展

社群活动

人才招聘

会员服务

上海:021-60768001

北京:010-53382767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